聊城无缝钢管价格今年增长趋缓但仍能保持较快速度 www.lcdsgs.com
时下几乎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调整,毕竟,这将是本轮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集中显现的一年。那么,这次经济的调整要调多深多久?在未来的一年中能否找到新的增长支点?聊城无缝钢管价格
不可怕的通缩
济学家解释说,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不仅中国出现了低通胀的趋势,而且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这样的一种内在趋势,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也大大降低,就是说,低通胀是一种全球性的长期性趋势,就像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前的近20年的时间内,高通胀呈一种内在的长期趋势一样。聊城无缝钢管价格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此曾有进一步的解释:前苏联国家有1亿多有文化的劳动力,中国有7.5亿的青壮年劳动人口,加上印度的工人,如果这些工人全部进入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那么大约将令整个劳动力供应增长一倍,这一变化已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起到了抑制单位劳动成本上涨的作用,因而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
由此看来,通缩的发生并不完全是产能过剩的结果,而它要避免起来也比较难,即便是在我国经济的增速还在8%以上的时候。那么,如果通缩真地来了,是否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打击呢?
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首先,对经济打击最大的从来都不是产能过剩,而是资产的泡沫化和由其带来的金融危机。因为产能过剩的问题是可能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诸多手段在较短时期内克服的,而资产泡沫问题却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收拾烂摊子。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国的资本市场一直处于挤泡沫的阶段,而且目前泡沫已经基本挤干。在另外一块资产的市场——房地产市场上,除了个别城市,整个市场的泡沫也并不明显,因此,我们首先可以断定,这轮调整不会太深太久。
其次,我国已进入一个以消费升级引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这也决定了,在此期间,消费升级将持续进行,居民消费会不断稳定地增长。有这样一个好的消费基础,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所需要的代价就更小。
第三,最近几年,我国的税制改革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投资一直过热,经济也比较热。无论是增值税改革也好,企业所得税改革也好,管理层担心以减税为宗旨的税改一推出,会加剧经济的过热。如果通缩真地来了,减税政策一定会适时而出,这些政策对于投资和消费的刺激将是明显的。
可见,如果通缩真的来了,也并不可怕。更何况,我们的经济还相当活跃,一些新的增长点正在显现出来。
三个新支点
2005年年中,众多投资银行和学者都曾认为中国经济将迅速从高位滑落。然而,预言并未成真,我国经济显现出“良好的韧性”。那么,这良好的韧性从何而来?仔细观察我国的经济,可能发现一些新的趋势,而这些趋势正在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支点:
支点一:投资的梯度转移。企业家都知道,自己的企业要想在行业竞争中胜出,要么有差异化的产品,要么成本比别人低,必须两者占一。同样的道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是如此,以没有差异化产品竞争的时候,资本一定瞄准成本更低的地方。
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长三角、京津等东部地区的人力、房地产等各种成本开始飚升,中低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开始逐渐丧失。于是,各路产业资本纷纷将投资的眼光转向成本依然低廉而环境已大为改善的中西部地区。统计显示,2005年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30%的省份全国一共有12个,其中,只有山东省属于东部省份,其余11个均为中西部省份。
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将支撑我国的投资保持较高增速,而这样的趋势仍将保持相当长时间。当然,由于经济总量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有限,但是,如果能再给一些政策,加快这种梯度转移的形成,必将对整体经济形成较强的支撑,而这种地区增长结构的改变,也正是我们多年力求的。
支点二:金融业和公共服务行业改革的深入带来经济的规范。去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和公共服务行业的改革开放引人注目: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资本市场改革,民航、铁路对民间资本开放。这一系列服务业的改革开放,一方面都会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从而支持投资;另一方面,更好的服务条件也会刺激消费的增加。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金融体系改革带来的不仅是金融体系的健康化,这将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本进一步下降。
支点三:居民消费的坚挺。在目前所有左右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中,消费的增长前景是最清楚的。当前,居民消费已连续近20个月保持在12%-13%的增长水平,表明消费品市场已经明显进入新一轮快速、稳定增长期。专家们根据我国正处于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中长期趋势判断,2006年及整个“十一五”,国内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今年,国家将致力于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减税、减负、增收等重大政策将陆续出台,这些都将保证消费保持12%-13%的较快增长速度。专家们预计,到2010年左右,中国将有望真正迎来新一轮大规模消费增长的新浪潮,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的局面有望形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2006年的调整之中,新的经济增长支点还在形成阶段,还需要各方的政策加以巩固,而它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对经济起到支撑作用,目前仍不易测算。但是,大多数专家都同意,本轮经济的调整将持续至2007年。
|